空调节能_杭州晋鼎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免费电话:4000-325-798
首页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中心 招纳贤才 联系我们
行业动态
公司新闻
工程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晋商--晋商的振兴靠我们!(四)
来源:总经办   日期:2012/3/21   返回

晋商的振兴靠我们!                    

                           《八集电视系列片《晋商》解说词》

第七集
余 音 绕 梁
【解说】
晋祠是山西非常有名的一处景致。它的出名不仅是这里有极具北方色彩的园林,而且还珍藏着三样价值很高的文物: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的贞观碑、建于北宋的圣母殿以及殿内的宋代仕女彩塑。
1957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走进了晋祠的大门。梅兰芳是利用到太原演出的空闲时间,到晋祠一游的。由于游览日程只安排了半天时间,所以只能是走马观花式地匆匆看看。
梅兰芳沿着常规的游览线路,参观了各处景点,最后来到圣母殿。迈过大殿的门槛,一尊尊造型各异、面容生动的宋代仕女形象引起了他的兴趣。最后当他走到这尊塑像前时,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他停下了脚步,面对这尊塑像,他感到前所未有的亲近,惺惺相惜的知己感油然而生。
他决定在这里多呆一会,时间慢慢地流去,梅兰芳仍然丝毫没有离去的意思,最终他改变了自己的行程安排,在这间大殿里整整呆了三天。
这尊仕女造像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会让这位一千年后的京剧大师如此牵挂,如此不能释怀呢?
这尊塑像的身份是宋朝的一位歌女,从这一点上讲,她可以说是梅兰芳先生的同行。在圣母的众多仕女中,她的身份地位并不高,但可能由于歌声婉转、舞姿曼妙,很得主人的喜欢,所以随侍在主人身旁。这尊仕女像塑造于宋代,宋代是中国戏曲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山西是当时中国北方重要的戏曲演出区域。金、元两朝的许多重要的戏曲作家出自山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白朴是山西人,研究戏曲史的一些人甚至认为关汉卿也是山西籍人士。 【采访】刘文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研究员
山西戏曲特别是在平阳、晋南,发展起来也有一个历史的原因。因为平阳这个地方,离当时宋朝的首都开封特别的近。元朝灭了宋朝以后,宋朝好多宫廷艺人流落到山西,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在元朝的时候,山西是当时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而且是相对比较安定的地方,是元朝的大后方,所以这样的一个环境就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解说】
在元杂剧诞生之前,北方主要的戏曲演出形式被称为金院本。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现代的研究者对金院本的认识只是局限在一些残存于书本中的曲目和剧本片段上。至于当时人们在演戏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方面,诸如舞台、服饰、道具等等,后人几乎一无所知,只能凭借想象来推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位于山西南部的一座金代墓葬被发掘出来。厚重的墓门被打开的那一刻,一切疑问都有了答案。通过这些面容生动,形式各异的戏曲陶俑,我们不仅知道了当时的戏曲演出已经有了非常讲究的舞台,而且已经进行了初步的行当和角色划分。演员在演出时,穿着华丽的服装,手持简单的道具亦歌亦舞。甚至可以看到当时的演员,已经有了复杂的发型设计。
这些金代墓葬,还向我们传递着另外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山西的老百姓就对戏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喜爱。当主人全家端坐台前观看演出的时候,顽皮的小女仆也按捺不住地悄悄溜出来,躲在大门背后过过戏瘾。
这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使得山西人在一切可能的地方,都留下了戏曲演出的痕迹。不仅精美的戏台遍布城镇村庄,甚至在庄严神圣的庙宇之中,墙壁上也画上了大幅的戏曲演出壁画。可以说山西人为今天的学者研究中国戏曲的发展,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见证。?
【采访】黄竹三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教授
在元代山西处于北方的区域,它和河南、河北、山东形成一个演出的区域,其中山西是戏曲演出的一个摇篮之一。我们不能排除河南等地是它(戏曲)产生的摇篮,但是山西是它的重要的摇篮之一,这无可非议,为什么呢?因为现存的大量的戏曲文物,包括戏台,据我前二十年的调查,在山西的元代戏台就有二十多座。有的已经毁了,有的还保留下来,今天保留下来的是八座。其中在临汾这个地方有三座,最大的戏台是在翼城,有九十平方米以上的面积。最小的戏台是在石楼,只有十九平方米。分布于晋南各县。?
【解说】
在金、元两代,戏曲创作和传承的工作,主要是由文人来完成的。在这两个朝代中,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停止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读书人的社会理想、人生价值不能通过原有的途径来达成,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将精力和热情转移到了曲词、剧目的创作上。
进入明、清之后,大多数读书人又循规蹈矩地加入到科举、做官的行列之中。而他们在戏曲史上留下的空白,马上被正蓬勃兴起的地方商帮所填补。扶植、传播、推广戏曲的责任,相当大的部分由商人承担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山西商人和山西戏曲的关系尤为密切。
清康熙46年,当时最著名的戏曲作家孔尚任,来到山西临汾,他是应朋友之邀来帮助修订《平阳府志》的。孔尚任在这个地方生活了一年,在这段日子里,他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当地的戏曲演出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商人亢家组织的家班演出。
【采访】郭士星 戏曲评论家
亢家是个什么人家呢,亢家是当时平阳的一个巨商巨富。他的祖先叫亢霍霍,当时靠卖豆腐起家,后来逐步就发展起来,发展起来之后,生意越做越大。有一本史书上记载说,他的资本有数千万,资本很多。他的足迹跑到了江苏扬州这一带,而且到了云南、贵州。亢家还养的戏班,戏班当时在康熙年间,《长生殿》刚刚出笼以后,亢家就让他的戏班把《长生殿》,出了很多钱,搬上了舞台。?
【解说】
商人扶植戏曲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戏曲的曲词浅显、直白、场面热烈,和诗词歌赋相比更符合商人的欣赏口味;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社会等级排序中,商人和戏子几乎处于同一个阶层。离乡背井的漂泊生活,共同的生活经历,平等的社会地位很容易在彼此心中产生共鸣,唤起同病相怜的感叹。
【采访】程玉英 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
当年别说再大的官了,更了不得,警察局长就在挑戏,当官的,有钱的,村里的赖鬼们都是不敢惹的。商人就不是那样的,商人就跟姐妹们那样得亲切,他老是关心你,演戏在哪家演得好,还有人欺负你没有,有人欺负你们,我们给你们调解调解,他也不敢说跟人打呀闹呀的,商人也老实,商人也没地位呀。
【解说】
山西的地方戏曲以梆子为主。山西的梆子戏又按地域由南向北划分为南部的蒲州梆子、上党梆子,中部的晋剧,以及流传于北部的北路梆子。这种发展的方向性与晋商的发展脉络有着惊人的吻合。在晋南盐商鼎盛时,流传于南部的蒲州梆子也最先繁荣。清朝时,山西中部和北部的商人开始发达,晋剧和北路梆子也逐渐兴盛起来。
【采访】赵尚文 戏曲评论家
他们用高价从蒲州来聘请好多著名的演员,来晋中培养晋剧的人才。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俗语),"祈太镏子、蒲州腕子"。祈太镏子泛指晋中的商人,很有钱,镏子就是指的金镏子;蒲州腕子泛指蒲州的名演员,就是戏剧明星。
【解说】
这里是一处清代山西商人的院落。一百多年前,最著名的山西梆子演员,都曾在这个戏台上演出过。而由宅院主人出资组建的戏曲班社聚梨园,在山西梆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聚梨园的班主叫渠源淦,他出生在当时著名的商人家庭。当时由大商人出资组织戏曲班社进行戏曲演出,对商人来讲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情,成功的戏曲演出活动又可以给商人带来聚集的人气。于是渠源淦出巨资请来梆子名角,组成阵容强大的戏曲班社,购置了豪华的演出服装和道具。据说当时旦角用的凤冠,完全由真正的珍珠装饰,而老生穿的龙袍则由金线绣成。
由于他组建班社的目的完全是自娱和获得名声,并不为了盈利,所以他对于演员的培养,剧目的排练,不惜工本,不怕耗时,做了充分的准备。聚梨园的每次演出,都能起到轰动的效果。与渠源淦自组班社不同的是,另一个著名的商人家族太谷县曹氏,却是将当时著名的演员、著名的戏班请到家中进行汇演。三多堂汇演的时间是每年的腊月。这时许多梆子戏艺人,因为班主歇业而面临衣食无着的窘境。汇演可以帮助艺人们度过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
【采访】吴秀峰 太谷三多堂博物馆 总顾问
那时候晋剧,就是咱们山西晋剧啊,过去一到冬天,就会垛班了,就是没有台口了,天气一冷的时候,就没有台口了,但曹家把这些艺人全部养活起来了,特别是名伶,这都给养活起来了,养活起来以后啊,每天练习唱腔练习音乐,而且研究改进,对山西梆子的改进。

【采访】郭士星 戏曲评论家
搞一个多月,每天下午五点钟开戏,一直演到晚上十点钟。当时演出的剧目也很多,而且都是专人专行当。一个行当一出戏,都是按顺序演。比如今天唱《下河东》,大家都唱《下河东》,不管哪一路来的演员都唱《下河东》。明天唱《打金枝》,大家都唱《打金枝》,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互相竞争,互相比赛的这么一种局面。?
【解说】
有些山西商人对于晋剧的喜爱,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个店里的小伙计迷上了晋剧。一天,掌柜的让他去办货,他一面听掌柜的吩咐写货单,一面心里盘算着戏文。等到了办货的地方,对方看了,大为吃惊,原来货单上面写的不是货品、单价,而是晋剧的一份曲谱。照片上的这位老人就是当年那位迷戏迷到家的小伙计。
清光绪年间,晋剧班社中,最有名的琴师叫刘印堂,他曾经是一家大商号的少东家。由于从小爱戏,买卖做不到心上,最后干脆放弃家产,投身到梨园行中。他不仅靠着自己的技艺,赢得了同行的尊重,而且由于他自幼读过书,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所以对一些沉旧、低俗的唱腔、曲谱多有修订。晋剧最早的一部曲谱集就是由他编订的。
山西梆子历史上最著名的剧目是《打金枝》。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唐代,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山西籍将领郭子仪。
《打金枝》大致的情节是,唐朝的皇帝为了感谢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功业,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在郭子仪寿诞之日,公主借?quot;君不拜臣",拒绝为公公郭子仪祝寿,驸马在寿宴之上受到兄弟的奚落,回家之后一怒之下打了公主。
这种对皇室成员的侮辱,在传统社会足以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最终皇帝将这件事当作一种家庭纠纷,轻描淡写地处理掉了。君国大事被人之常情所取代。皇权的威严,宫廷的神秘,在舞台上被温情脉脉的唱腔、台词冲刷得荡然无存。
【采访】高晓江 山西省戏曲研究所 原副所长
山西戏剧的内容,它总是伦理戏比较多,家长里短的戏比较多,儿女情长的戏比较多,尤其是伦理戏、道德戏比较多。这是一个什么原因,可能很复杂,各种原因都有,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觉得不能忽视,就是商人。因为商人他是商贾,离开家乡的那一批人,他是游子,他是客商。他远离家乡他思乡,他对戏剧的内容,他们的情感倾向,会对戏剧的内容造成一些塑造,造成一些影响。也就是说我就是要唱一个君国大戏,里边也都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事情,也得有暖烘烘的这种人际关系。
【解说】
在戏的最后一幕《劝宫》中,皇帝不像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而更像一个宽宏大量,又有些故作糊涂的老岳父。皇后也不再有母仪天下的威严,而像是一个既心疼女儿又心疼女婿、唠唠叨叨的老岳母。身份高贵的公主则完全被塑造成任性刁蛮不明事理的女孩子。山西人把自己对社会和家庭的理想,浪漫地寄托进皇宫。更深层的意思是说既然人间温情在皇宫里都能得以体现,何况在更广阔的民间呢?
由于山西商人的喜爱、提倡和推广,晋剧逐渐成为山西民间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不光是重大节日,买卖开业要唱戏,甚至体面人家祝寿、嫁娶、孩子满月、老人发丧都要请一台戏以示庄重。可以说山西人的一生都是伴随着这种高亢激昂的旋律度过的。
山西的戏曲演出场次虽然十分频繁,但是也不可能做到日以继夜,每天都有戏曲演出活动。对山西人来说,没有戏看的日子是十分难熬的,为了能稍稍缓解这种相思之苦,他们制作了这样一组戏曲偶人。
当山西的百姓站在这排木匣之前时,看到的虽然是静止的偶像,但一出出生动的演出场面,却在他们内心中活灵活现地浮现出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在梆子腔伴随下走过的一幕幕生活场景,再一次回味着人生舞台上的喜怒哀乐。
当年的山西人之所以制作出这样一组偶人,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之外,是否我们还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山西商人将这些小巧精致的戏曲偶人,装在特制的木匣中,就可以在漂泊异乡时,把它们带在身边,暂时慰藉一下思乡之苦。看到它们就仿佛听到了来自家乡的声音,仿佛又回到了家乡的戏台前。
【采访】刘文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研究员
九三年九四年的时候,我编戏就到黑龙江去,到黑龙江就到牡丹江,牡丹江已经靠近边界了,有一个地方叫宁古塔,宁古塔是一个老的地名,它在康熙年间是专门流放犯人的地方。这个犯人不是一般的犯人,就是朝廷的那种大官,犯了法了把他流放到那个地方去,那么一个地方。到那里以后,就发现有一个关帝庙,而且还有一处碑,我一看这个碑写的是山西祁县人,祁县人在宁古塔做生意,然后就盖了一个关帝庙,当时关帝庙里也有戏台,也请山西本地的戏班到宁古塔演出。那么东北戏剧就是山西人带过去的,东北在清朝、民国年间都有许多梆子戏班在东北演出,这些戏班都是山西人邀请的山西的戏曲到那里演出的。
【采访】黄竹三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教授
每一个城市商业活动频繁,城市人口增加,满足他们的娱乐需要,必然戏曲繁盛。另外一个方面,商人的活动,在新的地区来从事商业活动,他们必须以乡土观念,联络自己的同乡,形成一个团体,这样就建立了各个地区的会馆。会馆的商人他们以会馆为中心来联络感情,形成团结的纽带。维护他们之间的感情的一个最好的东西,就是家乡来的东西。家乡的物品的共尝,家乡的技艺的共同观赏。于是商业一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的戏曲活动必然兴盛。一个是本地的戏曲兴盛,一个是本来他们家乡的戏曲,必然会传播到那个地方,因此说商路就是戏路。
【解说】
这里是河南省社旗县,在这个县城中,居民喜欢的戏曲剧种不是豫剧而是山西梆子。这是因为社旗县曾经是山西商人转运茶叶的重要码头。山西商人从江南、福建等地采购回来的茶叶,需要在这里重新打包,做好北渡黄河进入山西的准备。与此同时,许多山西人的生活习惯也就在当地生了根。
这处兴建于二百年前的三晋会馆,是当时山西商人聚会、议事、联络乡情的地方,也是今天社旗县最值得夸耀的古代建筑。这处三晋会馆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就是一座气势不凡的戏台。戏台的一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光绪年间山西商人共同制定的商业规范。对于违反规范的人,处罚的手段竟然是罚戏三台。山西人对乡音乡情的难以割舍,被忠实地刻在石头上,记录下来。在这里我们见不到商场的残酷,晋商们举重若轻的大度与诙谐,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使人感叹。
商场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哪怕再大的矛盾,也不需要搞到大家撕破脸皮的地步。不管是犯规者还是处罚者,大家都坐在这座戏台之下,一通锣鼓,一串唱腔,批评和自责,不满和愤怒,都在这熟悉高亢的旋律之中烟消云散了。
【采访】张林雨 山西省戏研所 教授
因为过去晋商是称雄商界五百年,全国遍地都有。山西梆子到了北京之后,也是主要靠晋商。晋商(支持的)演出,像过去丁果仙、九岁红、毛毛蛋还有说书红、盖天红、狮子黑,这些人在那儿演出的时候,晋商是极力支持,所以在北京就站住了脚。它可以和昆曲平起平坐一开始,后来把昆曲都压倒了。整个儿都是梆子戏了,所以晋商是很大的一个客体,山西整个儿的戏曲往外流泊,包括新疆、甘肃、宁夏、绥远,甚至远到江苏、浙江。
【解说】
山西人爱看山西戏的同时,更爱看传统剧目中表现本乡本土的一幕幕情节故事。关公戏且不必说,《下河东》说的是唐朝山西人薜仁贵的故事;《金沙滩》唱的是宋代山西杨家将的传奇;《二进宫》的主角之一是明代的山西平阳人杨博。通过在戏文中搬演山西籍的忠臣烈士的事迹,山西商人有意无意地向当地的老百姓宣扬着山西人的忠诚、信义以及一份实实在在的骄傲。
戏剧的教化和熏陶,不仅仅对异乡人起作用,对晋商自家的掌柜伙计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教益。山西人开设的商号,往往号规森严,几乎禁止了所有的娱乐活动,可偏偏对大家看戏的要求网开一面,不仅不禁止,逢年过节,商号甚至会拿出一些钱来鼓励大家去看戏。
【采访】高晓江 山西省戏曲研究所 原副所长
在山西本省本土形成的这四大梆子当中,山西俗称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在山西的梆子当中,和商人的关系相对紧密的是晋剧。可以说晋剧的形成,商人催发了晋剧的形成。商人首先是他们看到蒲州梆子之后,喜欢上这种戏剧,把它接到晋中来,他们就看,看的过程当中,由于晋南和晋中这一带,不管是语言,不管是生活习俗,总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为了它们更悦耳动听,更适合当地人的口味,商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他们第一步买蒲州的孩子,叫买娃娃戏,从蒲州带过来教戏;第二步他们请蒲州的师傅在当地买小孩儿开始教戏,然后建立戏班子,他们自己掏钱组建一个戏班子,当时叫字号班,也就是说非常阔绰的非常讲究的,设备、演员装备非常精良的这种班子,叫字号班。与此相区别的自发的一些小班社叫破锣班。在这个过程当中,戏的欣赏口味,商人用他们的欣赏口味,精雅的市民的这种要求,开始打磨比较粗犷的蒲子梆子。这样打磨的过程当中,现在的晋剧,我们在听起来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它那种热耳酸心的那种感觉,就要弱一些,它比较柔婉的东西,在四大梆子当中,它风格最为柔婉,这个和商人的欣赏口味有很大的关系。
【解说】
到了清代末年,随着山西商人事业的日益衰败,晋剧逐渐失去了身后以往那强大的财力支持。商业性的演出取代了家庭堂会、商号自娱。一些著名的晋剧演员也慢慢开始自己组织班社进行戏曲演出,人们在称呼他们时,往往不再用艺名,而是在他们的名字之后加上"老板"两个字。
在中国戏曲史上,很难再找出一个剧种像晋剧这样,几乎是完全在商人的扶植下最终走向成熟的。
晋商之所以如此倾心于晋剧,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在艺术上的需求。在商言商,艺术创作并不是他们追寻的目标。
他们不惜财力扶持晋剧,是为了在漂泊异乡的时候能时时听到熟悉的乡音,能在家乡的戏曲中重温一下浓浓的乡情。对他们来说,晋剧就像是带着家乡气息的一捧泥土,时时处处陪伴在身边。
【采访】黄竹三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教授
虽说各地都有一些受统治阶级影响比较深的,受宫廷艺术影响比较深的,比如京剧,它越来越商化,而民间的戏曲,像山西的梆子,它就越来越显得平民化,就比之于京剧、昆曲来说,它的平民色彩更加丰厚一些,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它的表演表现为采用了多种的民间的小曲,改良了它的声腔,音乐的旋律的变化适合于当地民众的审美要求。同时剧目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历史题材的剧目以外,越来越多反映民众生活的剧目,这样老百姓看了以后,和他自己的距离更加接近,他们更加乐于接受。
【解说】
有谁知道在这大大小小的戏曲舞台上,曾经演绎过多少寻常百姓家长里短、悲欢离合的故事呢?
持续了轰轰烈烈数百年的晋商事业终于在历史的舞台上曲终人散。晋商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晋剧却留了下来,当年伴随晋商天涯漂流的乡音乡调,在今天的山西人心中,还是最美妙、最动人的声音。
第八集
老 字 号
【解说】
这是一家商号全体员工的合影,拍摄的时间是1927年,拍摄这张相片的目的是纪念商号开业四百周年。
四百多年前,明朝嘉靖年间,山西平阳府赵姓的三个兄弟来到北京城做生意。北京城位于天子脚下,王公贵戚、名门望族的府第比比皆是。这些人在生活上极为讲究,越是奢侈越是希罕的东西,越受他们欢迎。流风所及,当时北京城内的平民百姓在吃喝穿戴等日常生活上也互相攀比,毫不马虎。
经商的生意人纷纷投其所好,专挑奢侈高档的商品经营,这样不但利润大,而且买的人也多,做这种生意自然更容易发财。
但是那三个来自山西的商人并没有这样做,他们经营的商品看上去虽然很不起眼,但居家过日子谁也离不了。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们的商号里除了茶以外,其它六样东西都卖,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恰如其分地给商号起了个名字叫"六必居"。
直到今天这块由山西商人创立的字号招牌依然高悬于厅堂之上。无人不晓的六必居三个字还是那么响亮。尽管店里经营的内容还是那么普通,但就是这间朴朴实实的老字号,挺过了四百多年的风雨坎坷。
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上,有一家叫"都一处"的老字号。说起这块都一处的招牌还有一段不凡的来历。据说,乾隆初年,都一处还只是一个街边的小饭铺,店主姓李,老家在山西。乾隆十七年腊月三十晚上,京城飘起了漫天大雪,各家商号都早早收拾东西,关门打烊,准备过年了。天越来越黑,冷冷清清的街上只有那个姓李的山西商人经营的小店还在静候着主顾。因为本小利薄,就是在大年三十这样的时刻,他也不敢怠慢。一来是因为多年养成的习惯使然,二来盼望着还能有人光顾小店。
将近子夜时分,店里终于进来了一主一仆,他们舒舒服服地吃了一顿老板亲手做的可口饭菜后,并没有急着离去,而是打量起这个店来。当他们发现小店连招牌都没有,就叫老板拿过纸笔,题了"都一处"三个字,意思是这个时候整个京都还在开张营业接待客人的店铺只有这一个地方了。
过了不久,这位山西商人接到了从宫中专门送来的一块虎头牌。到这时候他才知道,原来那天晚上来的客人竟然是微服私访的皇帝--乾隆。
这个故事的真伪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都一处这块招牌却是实实在在地挂在这里两百年了。这个故事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随着都一处的生意越做越大,流传得也越来越广。
清代同治年间的文人李静山在他的《增补都门杂咏》中说:"京都一处共传呼,休问名传实有无。细品瓮头春酒味,自堪压倒碎葫芦。"
【采访】经君健 中国经济史学会 会长
这个反映在各个方面,我们说过去的商人能够几百年的存在,比如现在说起北京就是同仁堂,说起南方就是胡庆余堂等等这样一些,像什么桂香村或者六必居等等这些商店,那么它们之所以能够存在,它的存在期限是以百年计,这个存在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它以诚待顾客。这个顾客当然包括这几个方面,一个方面从生产角度来讲,它不弄虚作假,它货真;从价格上来讲,它不会一个人一个价,它不会骗你,它不会随便地给你涨价,给你胡来,那就是它的价实。
【采访】余秋雨 学者
这种诚信体现在一件事,体现在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如果我没有这种道德支撑的话,没有一件事能做成。买者和卖者之间,它尽管有法律保护,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基本诚信的话,法律的空子多得很,可以钻来钻去,它可以钻法律的空子,结果还是让很多人欲哭无泪。这样情况就很多了,空间如此之大,法律的网也不能那么紧密,所以这种诚信的好处就在于,就是它靠一个人的人格操守,变成人和人之间不约而同的某一种人间契约,就是一个人的人格操守变成人间契约。这个契约就变成群体性的人格操守,这个成为许多商业运作的平台。?
【解说】
生意无论做得大小,店铺都需要有名可称,把商号的名称悬挂起来之后就成为字号。晋商的字号多如牛毛,因为它的生意种类繁多,但能把字号连同它的事业长时期地保持下去,就不是所有山西商人都能够做到的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被人们熟悉了上百年的老店、老宅,尽管它们的主人也许经营之道各有不同,它们所经历过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都无关紧要,但要称得起老字号,经得起百年风雨,让世人永远地记住它,它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达中国的俄罗斯客商带来的采购清单中,有一样特殊的商品,川字牌砖茶。
令他们失望的是,不但市场上找不到这种茶,甚至众多的中国企业、边贸商人也没有人知道这种商品产地在哪儿?是由谁生产的?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段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重见天日,在这个时候,许多山西人才第一次知道了在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曾经做着令后人难以想象的大买卖。
一批山西商人的住宅被清理出来,对外开放,当年的很多老字号被开辟为博物馆。
在这个叫长裕川的茶庄中,人们发现,这里曾经是一家专营对俄对蒙贸易的大商号,而当年他们向俄国输出的一种主要商品,就是川字牌砖茶。
这就是那种颇具传奇色彩的商品。是什么原因使俄罗斯商人对这样的商品情有独钟,甚至制造这种商品的商人已经消失近百年之后,仍然会让他们念念不忘呢?
【采访】邓九刚 内蒙古作协 副主席
这个砖茶到了蒙古草原,西伯利亚。过去的就不讲了,认到什么程度不讲了。就是一直到现在,蒙古人,包括呼和浩特,包括我自己,只认这个川字茶。哪怕这个茶叶已经是,早就不知道变得是什么人生产,内容、质量都已经变了。但是人们还认这个,这种深入骨髓的品牌,简直是让你赞叹!奇迹!你就是难以相信,这么多年过去,大盛魁都不知道了,而且茶叶加工厂,大盛魁没有了,茶叶加工厂后来归公了,成了公家的工厂了,但是这个川字牌的这个品牌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到现在。我每到国庆节那天,开始喝砖茶在我们家,喝奶茶,一直到现在还喝着,每天早晨必然要喝。?
【解说】
离山西省省会太原市不到五十公里,有一个叫车辋的村子。大约一百年前,村子里曾住着一户叫常威的商人。
常氏家族的宅院,今天依旧坐落在村子中央。整个宅院占地150亩,共有房屋一千五百多间。当时曾有三千多人生活在这个宅院之中,常氏家族的成员有800多口,其余的是服侍他们的佣人和仆役。
清末文人徐珂在《清稗类抄》中曾提到过常氏家族的财富,他粗略地估计当时这个家族大概有一百数十万两的家产。实际上徐珂是大大低估了常氏家族的实力。到光绪初年,常氏家族在全国十几个城市中都开设有商号,仅汉口一地,大的商号就有十二家。
这些商号的名字被详细地列在光绪八年1882年修订的《汉口山陕会馆志》中。据现在的一些学者对常氏家族当时财产的重新估算,常家拥有的白银数量在一千万两以上。拥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之后,常家对自己经营的商品仍然没有一丝马虎,大生意是这样,小生意也是这样。
【采访】李林娃 原山西榆次市县志办 主任
咱们榆次人都知道的瑞隆裕,瑞隆裕它一个卖铁铧、麻绳,就是一个杂货铺,和农家很紧密的一个杂货铺。它在进货的时候呢,也是他们亲自去,会到最好的地方去进。你比方说像这个瑞隆裕吧,它那个砂锅一定是要去平定的。
它磨的那个香油,那个芝麻,它只选平遥的。平遥芝麻个儿大、皮薄、出油率高、油质好,它一定要取平遥的。
那个麻,它要去东山一带,进回来以后自己打。这么大的一个家族,但它就靠一条麻绳,在晋中一带享有声誉数百年。就是现在老人们还在说,瑞隆裕的麻绳如何如何。它就是把上好好麻进来以后,精心加工,自己加工,自己雇技工在那儿打麻绳。人家一条绳子比方用三年,它这个可以用十年。
【解说】
明代一位山西著名商人王现说过这样一段话:"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
四百多年前的晋商把修德之行与取利之途之间的关系洞察得如此透彻,境界标立得又如此高远,"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他告诫后人:不要目光短浅,不要在利益面前丢弃了为商、为人的根本。有了清白的名声,有了忠诚和信义,还愁没有利吗?
【采访】史若民 山西师范大学 教授
忻州有一个叫陈其昌的,是道光十一年生。14岁到口外学艺,经营的是栈房。别人在这个店里边给他存了些东西,十几年,好多人都以为这个人早都不在了。你把它货处理了就算了,但是陈其昌始终认为,货是人家的,我不能轻易处理,始终给他完好地保存。所以十几年以后,当这家的后代到这儿来找的时候,发现这个货还完好无损,所以陈其昌后来开设商店。由于这件事,周围许多人都知道。陈其昌这个人非常可靠,所以陈其昌后来成为个有名的绸缎商人。 【采访】张贵 包头医学院人文科学教研所 教授
皮毛店的含义,它是一种中介性的行业。你把皮毛弄来了,我帮助你推销卖出去,从中收取一些雇佣金,百分之二。这样的皮毛店,今天讲就是货栈,商家好多货就在这儿存着,一场大火烧了。烧了以后,广恒信讲信用,按原来的清册,逐项算,都给赔偿了。这样就流传下广恒信宝店不漏针,就是广恒信一根针掉下来,人家商家也不漏掉,要归还给你,非常讲诚信。所以失火之后,不仅没有造成商人的损失,有更多的商号来到这个地方,进行皮毛交易。?
【解说】
公元1887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光绪三年。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省遭受了三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旱灾。其中山西是灾情最严重的地方,颗粒无收的情形到处可见,灾荒持续了三年。据清政府的官方文献记载,当时山西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这次灾荒。
发生这样严重的灾情,商人当然也不可幸免,众多的晋商家族中,常氏家族的损失尤为严重。当时支撑常家家业的主要生意是与俄罗斯商人进行的茶叶贸易,大量的茶叶从江南产茶区运往中俄边境。大灾之年粮食绝收,连人都要以树皮、草根果腹,平日里依靠大批牲畜充当运输工具的队伍,这时是无论如何也组织不起来了。
由于商路的断绝,过去晋商每年向俄罗斯输出的20万担茶叶,锐减到8000担。从这组数字就不难推测出常氏家族当时所蒙受的损失。
为了不坐以待毙,常家曾想出各种办法来度过难关,包括省吃俭用,缩减开销。但与此同时,令很多人不解的是,常氏家族在这个紧要关头对外宣称,拿出三万两银子在家族祠堂中修建戏台。
【采访】李林娃 原山西榆次市县志办 主任
它不是在这么个困苦中,摆什么阔气,不是这样的,而它是要用这个作为借口,给车辋村的和邻村的乡亲们,变相地赈灾,赈灾也不落一个施舍的名,那么用这个办法好,他们想出这么一个办法来。他们盖房,只要你能搬动一块砖头,我今天就给你吃饭,今天我就管饭了。?
【解说】
常氏家族认为沽名钓誉的名声是断然要不得的,他们把自己的善良举动,用修造戏台这样的借口掩盖起来。而掩盖乐善好施的真正目的,是要让那些得以救助的人能留有自尊地咽下通过辛苦劳动换来的一餐一饭。大灾持续了三年,常家的土木工程也持续了三年。当年被救助的穷苦人也好,今天为此感叹的人也好,有谁能说清常家这个本以经商获利为业的家族为此付出的代价呢?
《常氏家乘》是常家记载祖先事迹、家族历史的典籍。常氏后裔在记录祖先的经商历程时,谈得最多的不是挣了多少钱,开了多少商号,而是他们在商旅生涯中表现出的道德操守。
"至于寄迹廛市,更有可法者,栉风沐雨,以炼精神;握算持筹,以广智略,其深藏若虚者,有良贾风,其亿及屡中者,有端木风,持义如崇山,杖信如介石,虽古之陶朱不让焉。"
【采访】胡平 中国商业史学会 会长
山西商人诚信为本,这是它经营的核心理念。我把商业文化分成好几个部分,商品文化、商业营销文化、商业环境文化、商业伦理文化,按道理说,晋商这四个部分都有。那么商业伦理文化,经商就要致富,要有效益,但是经营中间要生财有道,不能欺诈,要诚信。这个是晋商所以兴盛,它核心问题解决了,核心的价值观是诚信。那么诚信用到我们现代的文明社会来看,同样非常重要。现代的知识经济也好,信息经济也好,它本身是个信用经济。你比如说要入世,如果没有诚信,跟你做了一个买卖,后面人家不会跟你做了。一锤子买卖是不行的,因此要凭着守信、合同,服务各个方面都要配套。晋商的诚信从史料里看,这些方面都很多的典故。?
【采访】葛贤慧 山西财经大学 教授
那么与此同时的话呢,对学徒要进行一些道德,讲信用,维护这个商界自己这个形象,这些训练,甚至要专门请老师来,当时讲的话呢,《大学》、《中庸》都要讲。像乔家这个大德通,高钰那个时候,面对的西方商人入侵,进来之后的话,市场上花花世界,外面这个各种各样声色犬马刺激,他觉得我这个号,一定要把人这个思想维持集中起来,那么就通过学习《大学》、《中庸》,维持一种正常的心态,一定把信用、道德放在前面。?
【解说】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北京城中许多王公贵戚、豪门望族都随着慈禧、光绪逃往西安。由于仓皇,这些人甚至来不及收拾家中的金银细软,他们随身携带的只有山西票号的存折,一到山西,他们纷纷跑到票号兑换银两。
山西票号在这次战乱中损失惨重,它们设在北京的分号不但银子被劫掠一空,甚至连帐薄也被付之一炬。
没有帐薄,山西商人就无从知道什么人在票号里存过银子,更无从知道储户到底存了多少银子。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票号原本可以向京城来的储户言明自己的难处,等总号重新清理帐目之后再做安排,这样的要求可以说合情合理。因为来取银子的难民刚刚经历过京城的兵灾,很多人甚至是亲眼目睹了票号被劫掠的情况。但是,日升昌没有这么做,以日升昌为首的所有山西票号都没有这么做。他们所做的是只要储户拿出存银的折子,不管银两数目多大,票号一律立刻兑现。
山西票号这样做,无疑是承担了巨大的风险,面临众人的挤兑,再加上真假难辨,在这种局面下,票号经营者稍有不慎,就可能使自己的生意陷入灭顶之灾。
日升昌和其它山西票号面临危难之时所表现出的胆识让人赞叹。他们不惜以不计后果的举措向世人昭示了信义在票号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义制利的古训被晋商透彻地理解之后贯彻在实践当中。日升昌清楚地看到,来山西票号挤兑银两的多是王公贵族,他们的行为属迫不得已,是国难所致。不论时间长短,灾难是会过去的。这些人在京城的政治和经济实力都不容忽视,为此从长远看,票号冒一定的风险,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更大的机会。
以后的事实证明,日升昌的判断是准确的。
战乱过后,当他们在北京的分号重新开业时,不但普通百姓纷纷将积蓄放心大胆地存入票号,甚至朝廷也将大笔的官银交给票号汇兑、收存。
日升昌为首的山西票号在挤兑风波中,以甘冒风险的代价换来了名利双收。义利思想是明清山西商人的精神价值观,"人所弃我则取之,人所去我则就之,而公之业益饶","与人相对而争利,天下之至难也"。
【采访】余秋雨 学者
当时非常讲究这一点,如果缺少这种道义感的话,人们怎么能够相信,把我的钱交给山西票号,完全交给它,怎么能够相信。它又没有国家力量做它的背景,它又不像现在我们想的,靠什么样的一个支撑,使我们可以完全依赖,它没有。同时当时法律也不健全,我们又不可能通过打官司的方式,把它违反信用的地方,我们来请法律来保护我们。既不是朝廷和官场保护,又受不到法律保护,这样的商人居然要做起异地兑换这样的金融事业来的话,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信用。这个信用,山西商人居然建立了。它建立的和欧洲当时资本主义商业刚建立起来的情形有点不一样,他们真是把儒家和农耕文明当中的那种诚信挪移过来,和商业文明组合在一起,所以有一种很好的成果。这一点我觉得,如果说第一度他们从农耕文明,转向商业文明的时候的人格转变,是一种背离性的,那么这一种是组合性的。
【解说】
利以义制和唯利是图是生活中美与丑的两个方面,是经商之人道德观的对立。但无论怎么说,利以义制的核心是告诉人们行义的目的是可以考虑利益回报的,因为商人天经地义的目的还是要获取利润。
大德通却是一个例外。
大德通是由乔家大院第三代主人乔致庸一手创办的票号。清末社会动荡,辛亥革命改朝换代,许多票号不是业务被官方银行夺走,就是因为时局艰难,存款大幅萎缩而面临歇业倒闭。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德通也历经劫难,1926年,冯玉祥的部队在北撤途中,500万石粮食,150万银元都摊派到乔家开设的商号,遭此劫难乔家商号元气大伤。到了1930年中原大战,乔家票号大德通真正是到了生死抉择的关头。
【采访】张正明 山西省政协 副主席
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当时山西自己发的一种钞票叫晋钞。大战(阎锡山)失败以后,晋钞贬值,大量贬值,最后快成一张废纸一样了。弄到二十五块晋钞,才能抵一块新币,这种状况。这种状况下晋商对大家的存款,要取的时候怎么办?他也可以趁机发一笔财,拿晋钞换给你。但是当时的晋商没有这样做,他们把自己历年的公积金拿出来,还按照新的币来折给你,给你兑换。?
【解说】
本可以乘机大捞一把的大德通,放弃了最后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几乎把全部积累都投入到这有始以来最大的一次赔本买卖之中。原本就在困境中挣扎的大德通雪上加霜,最终造成三十万两白银的亏空。两年之后,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大德通悄然歇业。
事后,人们得知大德通做出这个舍身取义的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他们认认真真地算过一笔良心帐。大德通的东家乔映霞说,即使是大德通为此倒闭,这样大的一个财团也不至于让自己人陷落到衣食无着的地步,但对于一个个储户来说,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对他们威胁将会是身家性命,两者相比,孰重孰轻,不言自明。据说乔映霞讲这段话时神情凝重、大义凛然!
在晋商前后四百年的历史过程中,曾经赫赫有名的老字号,几乎都随着晋商的衰亡而消失了。它们像舞台上已经谢幕的演员,静静地侧身于历史的帷幕之后。它们在鼎盛之时就不会张扬,现在更是敞开襟怀,任后人在这些经历了百年风雨的砖瓦、廊柱之间,寻找它们充满传奇的历史。这幅由道光皇帝所赐的匾额,尽管恰如其分地为晋商的事业做出了最好的概括。但这幅匾额从来就没有被主人器重,日升昌把它悄悄地藏在最深的院落里。这一放就是160年。

欢迎访问:www.jindaxinhb.com

网站地图|版权所有:杭州晋鼎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空调节能,节能系统,冰蓄冷  浙ICP备11019572号
空调节能_节能系统